关于在全市先行先试构建城区循环骑行系统的建议案 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作为产业高端的现代化成熟城区,罗湖区要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顺” 的良好生态格局目标,必须突破制约大气质量改善和河流水质改善的核心要素,经过深入调研,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制约罗湖空气质量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减少汽车使用,提倡绿色出行,是建设生态城区的大势所趋。借鉴国外发达城区生态建设发展经验,推广倡导骑车出行,让市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单车做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可以起到大幅减少汽车使用的作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一个城区是否具有良好的骑行系统是决定市民能否选择单车出行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建议罗湖区先行先试构建城区循环畅通安全的骑行系统,从而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市民加入到绿色出行队伍中来,让良好生态成为罗湖区另一张核心名片,让罗湖“更繁荣、更文明、更生态、更幸福”。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罗湖区绿色出行志愿者协会暨罗湖家园网义工骑行队以“骑绿道,查隐患”为主题,骑遍了罗湖辖区内的绿道和非机动车道,对绿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分门别类,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行了深入扎实的社情民意调查。调查发现全区骑行线路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包括: 一,机动车和单车混行,险象环生。 城区内几乎没有专用自行车道,有的非机动车道是半截路,走着走着就混到机动车道里去了,甚至有迎头撞到机动车上或钻到车底下的危险;也有的单车道与公交站台混合在一起,公交大巴进站时会突然斜插到骑行者前方,不是让骑车人避让不及,就是有单车撞到下车乘客的危险;还有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停放的问题,整辆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让单车和行人无路可走,行人可以绕道台阶,单车则障碍重重;还有的机动车把非机动车道当成了临时停车场,突然停车落客而打开的车门对于有一定速度的单车来说则是非常危险的“绊马索”。 二,绿道人车混行,人车争道矛盾突出,安全隐患大。 除了梧桐山下等极少数偏僻路段的绿道是人行道与单车道分隔的,我区内绝大部分绿道都允许“人车混行”,在一些急弯和交叉路口也缺少“自行车慢行”、“行人注意单车”等醒目的警示牌,结果是骑车人怪行人不让道,行人怪骑车人卤莽,擦碰和冲突时有发生。 三,配套设施缺失,骑行者不被理解。 在调查中,很多坚持骑车出行的市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单车的安全,几乎所有骑行者都有单车被盗的经历,有人甚至丢失过多辆。还有市反映,他们为了环保出行骑车上班或者骑车外出办事,地铁不让上,写字楼不让进,而附近又没有配套的单车存放处,骑车出行既没有尊严也没有安全感。一些原本想骑车的人也无奈放弃了。 四,我们的规划建设重绿道轻(忽视)单车道改造。 区政府十分重视绿道建设,在改造郊野绿道、提升城区景观上成绩斐然,但对市区专用自行车道建设和改造的力度明显不够,造成绿道只是供市民锻炼休闲用的公园附属品,未能发挥交通辅助作用。 有鉴于此,我们对罗湖区如何先行先试进一步构建城区循环骑行系统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一:政府加大骑行道路硬件建设的投入,改善现有骑行环境。 在今后的市政规划上,新修或翻修道路时要强制规定必须增设自行车标准线路,逐渐恢复自行车路权。我们不能总把自行车道缺失的原因归咎于历史原因和规划的失误,事实上改造自行车道远比埋线管、修地铁封路数年这样的大工程简单。既然可以为修地铁封路,完全可以重新规划建设自行车道。 这里有三个小方案。 方案A:用可移动的花槽在机动车道最右侧隔开1.5米作为自行车专用道。此设计好处:一是节省资源,不用再另外建设;二是把行人与自行车分开,各行其道;三是机动灵活,分隔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的花槽可以根据实际路况和交通情况灵活调整。 方案B:依托城市道路翻新,对现有道路进行有步骤改造,逐步淘汰“地砖式绿道”,铺设标准沥青绿道。地砖路面容易松动破损,维修起来成本高又费时,下雨或洒水后十分光滑,骑车者很容易滑倒摔伤。因此建议淘汰,铺设标准绿道。(宽度不一定要2米或3米,一米内都可以),人车能有明显区分。与其一条路换砖年内竟被重复挖数次,不如一次性建设好自行车专用道。 方案C:五号绿道做延伸规划,成为绿色出行的一部分。从东湖水库沿岸到仙湖植物园的五号绿道被深圳人称为“最美的城市绿道”,很多居住在莲塘的市民到市区都会选择这条路,但五号绿道北仅修至东湖公园南至罗沙路,严格来说,这是一条无头无尾的“飞来路”,从罗沙路骑出来后,就是人多车杂的公路,路况反差非常大,众多车友和市民都问:为何不能再想办法延长一点?如果适当延长即可成为骑行爱好者最喜欢的上下班道路。 建议二、增加自行车配套保管设施、保障骑行者车辆安全。 因为单车昂贵,担心丢失,所以现在的骑行者都选择“人车同行”,但很多写字楼都不允许单车进入,所以建议停车场、小区内、政府机构、办公楼下、商场等地规划建设自行车保管站。机动车停车场内也应该划出一块区域专门用来存放自行车。(可以设自行车看管员,不仅可以解决一些就业问题,还让车友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政府机关单位院内更应该带头设立自行车存放保管区,办事群众可选择骑车,可以大大缓解到政府机关办事无处停车的难题。 建议三、学习国内外自行车道路改造先进经验。 目前,国外先进城市已经开始建立“高速自行车道路”系统,全封闭,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没有交叉路口和红绿灯,让骑车人士高速穿行,被称为“骑车革命”。自行车高速公路,已逐渐成为城市新宠。国外自行车线路发展情况如下: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公路两边4米宽的自行车专用道成为标准,而且不断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英国伦敦,开辟了一系列上下班用的1.5米宽自行车高速公路,大胆明亮的浅蓝色标识,安全,可靠;德国3.8万公里的联邦公路中,近半数都修建了自行车道,到处是可供租赁的公共自行车;美国 “自行车之都”波特兰市,市长每天骑车上下班,专用道总长275英里,还分快慢车道,并有天桥、专用通道等连接,骑车可以到达城市的每一个主要地方;美国,也有很多城市都在发展自行车系统:在纽约的专用道长达几千英里,可供租赁的公共自行车有1万辆;国内外政府官员骑行大有人在。公务人员能带头骑行,有很大正面宣传作用。恰逢车改,公务员能在下班后骑行,更能瞻显车改决心。 以丹麦为例,政府官员带头选择骑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其次,汽车排最后),市民纷纷效仿。据统计,丹麦人选择自行车代步的高达24%。人均拥有率居世界前茅,被授予“自行车之城”称号。丹麦通过此举不仅得到了国际声誉,也换来了无比舒适和优美的宜居生态环境,这不和我们建设美丽罗湖异曲同工之妙吗? 随着经济发展,实现骑行上班,已是“万事具备,只欠路面”,希望明天,我们城区自行车交通线路规划,与建设繁荣文明幸福的新罗湖同步,让行人、自行车享受清晰的路权,有尊严地出行——提升骑行环境,罗湖应该有魄力走在全市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