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天下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训练过程的科学调控理论 ——对早期训练科学化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9 10:0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训练过程的科学调控理论 ——对早期训练科学化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
作者:徐本力



训练结构、训练分期、训练周期与周期性训练 20世纪80年代前后部分学者对苏联学者Л.П.马特维也夫创立的现代训练分期理论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引起了学术界多年的争论,但绝大多数学者和教练员仍认为:周期性训练过程的基本规律及相应的现代训练分期理论并没有过时,而是发展和更加丰富、完善了。所谓周期,是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事物发展过程;所谓训练周期,是指表现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特点的训练过程;所谓训练分期,则是指将某一周期性训练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具有周期性特征的低层次训练过程。而周期性训练则是指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和由此影响的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重大比赛日程安排、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运动员学习工作生活的周期性安排规律、训练适应性的形成规律和负荷与恢复交互安排的节奏性规律。其中又以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和由此影响的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为训练周期划分的最主要依据,并按一定的动态节奏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和逐步提高的方式进行周期性的训练安排。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运动员围绕比赛的需要,适时而有效地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以取得最佳的比赛效果。



以此为依据,各训练过程的训练周期均分成准备性周期、基本性周期或比赛性周期,以及休整性周期或过渡性周期。所谓训练结构是指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较为完整和相对稳定的结合方式,它反映了训练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过程的完整性,都是建立在最优化的训练结构基础上的,而且训练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表现出规律性、连贯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训练内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迁移关系(如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身体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之间的迁移关系等),也表现在训练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纵向系统连贯性上(如从一次训练课中的单元训练直至多年训练之间的系统连贯性)。



Л.П.马特维也夫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训练分期理论,并提出了训练过程的三大基本训练周期结构,即小结构(主要指单元训练、课训练、日训练和周训练等周期训练结构),中结构(主要指阶段训练中的周期训练结构),大结构(主要指年度和多年训练中的周期结构)。各个结构在训练内容与负荷的安排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联系,从而形成单元训练、课周期、周周期(小周期)、阶段周期(中周期)、年度周期和多年周期(大周期)的完整训练过程的周期结构,并形成了一整套周期训练理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2:26 | 只看该作者
4.2 节奏理论与训练周期整体结构模式的确立节奏是指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动态变化的特点。与现代训练有关的非体育性节奏有宇宙节奏、社会节奏、自然节奏和生物节奏,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有训练节奏(如负荷节奏、动作节奏等)和比赛节奏(如比赛的密度、成绩节奏等)。这些节奏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个与各训练过程竞技状态相吻合的竞技能力生物节奏,并以此为基础,使运动员能在比赛中最终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现在,组成训练过程的许多因素已达到了自身的极限。因此,认识运动员机能活动中生物节奏的重要作用,并利用其规律性去预测运动员的状态和合理安排训练计划,这必将有利于使训练和比赛节奏尽可能地与运动员自身的生物节奏和外部的自然节奏相协调,最合理、最经济地动员自己机体的内在潜力,提高训练和比赛效果,减少伤病的发生,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正常地发挥出自己的训练水平,创造最优异的运动成绩。从表6中看出,在各种周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规律。



4.3 早期训练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阐释早期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安排应注意以下几个训练学要点:



(1)注意各训练周期安排的系统性、连贯性。注意保持各种不同层次周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自然而有序的衔接与过渡,保持训练的系统性、节奏性和周期性的统一。



(2)周期性训练安排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和灵活性。各周期的具体时间、结构和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负荷等方面的安排,每次循环往复并非完全一样,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改变和调节。



(3)划分周期时,应充分考虑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因素,早期训练阶段尤其要考虑学校学习、考试、假期等因素的影响。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全面考虑,在考虑各种因素时要较多地注意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4)合理确定各训练周期的结构。正确掌握运动员机体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各训练周期的时间和阶段结构。



(5)选择最适宜的周期类型。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象、任务和主要比赛安排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训练周期类型。早期训练阶段多以单周期和双周期两种周期类型为主。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3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2:59 | 只看该作者
5 训练过程理论



5.1 训练过程与早期训练过程的定位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各单元训练、课训练、日训练、周训练、阶段训练、年训练和多年训练等运动训练基本过程构成,并按训练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控制模型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计划的实施和训练过程的反馈监控等训练控制程序步骤进行调控的过程。早期训练过程是一个运动员多年系统化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初始阶段,由于它是多年系统化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早期训练过程的研究自然也不能脱离多年系统训练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近年来我国早期训练中存在过早早期专项化训练,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脱离多年系统训练过程,局部研究和安排早期训练,从而造成早期训练的功能错位,直接影响了早期训练的科学性。



5.2 全过程多年训练过程及早期训练过程的训练年限和年龄区间多年训练过程主要包括全过程多年训练过程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全过程多年训练及其年限,主要是指从开始训练到结束运动寿命所需的总时间及各多年阶段区间的时间。而多年训练的年龄界限,是指与训练年限有关的开始训练和结束训练的年龄以及各多年训练阶段的年龄区间。多年训练全过程包括一般基础、专项基础、专项提高、专项最高竞技和专项竞技保持等六个阶段,早期训练只是其中的前二个阶段,因而早期训练阶段实际上是全过程多年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运动员多年训练及其成长的规律表明,儿童少年早期训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打基础的训练过程,其训练效果直接影响运动员能否最终成材。儿童少年阶段是全过程多年训练的开始,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对所选对象进行未来竞技能力发展水平与发展趋势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已确定的儿童少年运动员进行全过程和区间过程训练的规划。对儿童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不应只着眼于今后取得更高的成绩,要反对建立在急功近利思想上的“拔苗助长”式训练,而要按长期训练过程的规划,逐阶段地完成训练计划规定的任务,科学地调控训练全过程,做到运动员各阶段表现出的专项成绩与他们该阶段相应的基础训练水平相一致。一个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安排越科学,其运动寿命也越长,反之越短。不同的运动项目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技能类项目开始训练年龄较小,结束也较早,系统训练年龄较短;而耐力、最大力量为主的体能类项目开始系统训练较晚,结束也较晚,系统训练年限相对较长;而智能类、心理类项目跨度更大,训练年限更长。训练年限越长,越要重视对儿童少年早期系统训练过程的规划。儿童少年时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主要功能是一种基础训练功能。因而早期训练应遵循训练分期理论中所阐述的周期性训练规律,淡化竞技性、专项性,而强化启蒙性和基础性。但是,儿童少年时期基础训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今后的专项训练打好基础,因而在这一时期的第二阶段训练,则要特别注意向成年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渡,这种过渡应该是自然的。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4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3:25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说,完成这个过渡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为创造专项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因素已初步具备,并已明显表现出来;



(2)已能表现出一定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



(3)运动员已对所从事的专项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志向。如果以上条件尚未具备,则不应急于转向专项训练,而应适当延长这一基础训练阶段的时间,直至具备这些条件为止。在培养儿童少年对专项训练的兴趣和爱好方面,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儿童时期,首先培养他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进行早期专门化的系统训练;第二步,在进行一定的全面和一般训练之后,到少年期就应注意引导和培养他们对适合其从事的专项的兴趣。



5.3 早期启蒙训练阶段的训练特点这一阶段训练是一种启蒙式的训练,具有明显的启蒙性和全面性训练特点,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增进他们的健康,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并从中发现有培养前途的苗子。



该阶段的主要训练特点是:



(1)该阶段的儿童尚未选专项,通过集中训练发现在体育上有培养前途的苗子;



(2)该阶段是一种早期全面训练,一般项目在小学1~3年级,个别“少年”项目可在幼儿园大班中进行;



(3)该阶段基本上是以玩耍和游戏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训练手段多样化;



(4)训练内容多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基本活动为主,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后期可从事一些运动项目的初期训练,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专项能力,而是为了促进儿童全面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了解儿童在专项上的发展方向,为确定专项打下基础;



(5)该阶段基本上不参加什么专项的正式比赛,因而竞技状态调控自然也不存在;



(6)该阶段训练的人数可扩大,并可与课外锻炼结合起来,决不要过早进入业余体校进行专项化的训练;(7)该阶段多数运动素质尚未进入敏感发展期,尤其是注意不宜过早进行最大力量、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的训练,但可进行协调、速度和柔韧等素质的训练;(8)由于儿童承受负荷能力较差,因而该阶段负荷多以中、小水平的教学性负荷和健身性负荷为主。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5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3:50 | 只看该作者
5.4 早期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特点该阶段分为一般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前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为专项训练打好全面和一般身体发展的基础,后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为专项训练阶段打好专项身体训练和专项技、战术训练基础。基础训练阶段总的任务是:进一步增进儿童的健康,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提高儿童少年运动员的基础竞技能力,尤其是协调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初步确定专项发展方向,为专项训练阶段打好基础。



从表7看出,该阶段总的训练年限,多数项目男为6~8年,女为4~6年,其中一般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均为男3~4年,女2~3年,或专项基础阶段稍长些。如果始训时间早(7~8岁以前开始),则该训练阶段训练年限就较长(6~8年);反之,始训较晚(10~12岁),则该阶段训练年限较短(3~6年)。不同项目训练年限不同,而且训练水平提高的各个阶段所需年限也不同。训练水平越高,用于进一步提高训练水平的年限相对越长。该阶段始训年龄男女均为8~11岁,年龄跨度各项男为8~17岁,女为8~16岁。其中一般基础训练始训年龄男女均为8~11岁,年龄跨度男女也均在8~13岁。而专项基础阶段男女年龄幅度开始拉开,男专项基础始训年龄为11~14岁,女为10~14岁,而年龄跨度男为11~17岁,女为10~16岁。该阶段训练是以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专项基本技术的教学内容以及各种辅助性和专项性训练内容和手段为主。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6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4:24 | 只看该作者
儿童少年正处于协调素质的敏感发展期,因而应以协调能力训练的内容为主。素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素质的敏感发展期先后顺序排列,即柔韧—→有氧能力与反应速度—→最大速度与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与力量耐力。在技术训练中,千万不要过多地去追求完整的、高难度、高强度的技术。重点要放在掌握各种运动项目技术的基本要领,在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应注意打好专项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的基础,并在后期逐步形成自己的专项技术特点。训练内容应相对集中,技术复杂的项目,重点放在抓基本技术;技术简单的项目,则应转向该项重点发展的体能和处于敏感发展期的运动素质,并可以谨慎地开始发展最大力量、无氧耐力、速度耐力和专项耐力等竞技能力。



各种训练内容不是同时开始齐头并进,而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交叉地安排进行。训练的手段与方法应多样化,广泛应用各种运动项目的练习手段和各种活动性游戏。尤其在一般基础训练阶段,特别注意不要过多安排那些内容单一、体力和心理负荷较大以及使用较大量的器械进行练习的训练课。该阶段的后期,少年运动员应该充分、良好地掌握几十种专项训练的练习手段,最终应形成快速掌握专项技术的能力。本阶段训练负荷不宜过大。开始时,在量和强度同步增长的前提下,优先增加量,在该阶段的后期达到60%~70%。到专项基础训练阶段时,则开始减缓量的提高,转而以提高强度为主。负荷的节奏应采用渐进式逐步提高,而且提高的幅度不宜太明显。该阶段对儿童少年实施过大负荷,会断送他们的运动前途。本阶段训练负荷的主要指标安排如表8。基础训练阶段的比赛次数因项目而有很大差异,但共性规律是:基础训练阶段的比赛次数不应过多,强度不宜过大,比赛应以基础能力的比赛为主。随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专项训练比重。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7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4:41 | 只看该作者
6 竞技状态理论



6.1 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规律任何训练过程的目标,都是要使运动员能在主要比赛时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训练计划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发展与科学调控而进行的。竞技状态是指为比赛而专门做好准备的运动状态。在平时正常训练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为一般运动状态,赛前和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则为竞技运动状态(简称竞技状态)。竞技状态的表现有程度差异,分为“最佳竞技状态”、“一般竞技状态”、“较差竞技状态”和“很差竞技状态”四种竞技状态,赛前各区段竞技状态标准分别为达到上年最高成绩的98%以上,96.5%~98%,95%~96.5%和95%以下。这表明最佳竞技状态是指为在比赛中创造最优异运动成绩所需要的第一区段的竞技状态,一般可以保持1.5~2.5个月。



达到第一区段中的最高水平,是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这一状态优秀运动员可以保持7~10天,但是儿童和少年运动员一般分别只能保持3~5天和5~7天。因而,比赛只有正好处在此时间区间里,运动员才能创造出最好的运动成绩。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决定竞技状态的各种基础竞技能力的训练,初步形成竞技状态。该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前一段为“形成竞技状态前提条件阶段”,属打一般训练基础阶段,着重打好体能、技能、素质、心理和精神等竞技能力的基础。后一段为“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在多年训练中,这一阶段属基础训练阶段,在该阶段的后期可出现一些较好的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但绝不能出现最佳竞技状态和最高运动成绩。第二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和保持竞技状态阶段”。该阶段也分为两个小阶段,前一段为“进一步提段的比赛时。第三阶段为“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该阶段中竞技状态暂时消失,运动员进入调整、休息阶段,并为进入下一次竞技状态周期做好准备。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8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5:11 | 只看该作者
表9是多年、年度训练大周期与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对应关系模式。在多年训练中,早期基础训练阶段就是多年训练大周期中的“准备性训练周期”,主要承担多年训练过程中“形成竞技状态前提条件”和“初步形成竞技状态”两个早期训练阶段的调控。严格说,专项提高阶段的前提应属早期训练阶段,其后段应为专项训练阶段。因而,再确切地说,这个阶段应是一个由早期基础训练阶段向专项训练阶段过渡的阶段,也称为“专项过渡训练阶段”。年度训练中的竞技状态形成、发展过程,正是年训练中相对应的准备期、竞赛期和休整期及其相应的各个具体的训练阶段。



6.2 竞技状态的构成因素及在早期训练中的表现竞技状态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稳定类因素”,主要是指运动员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心理潜能方面的状态。由于这些竞技能力都是通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因而相对说较为稳定,不易消失,即使几天甚至几周不训练,也不会有明显的、大幅度的下降。另一类是“不稳定类因素”,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精神和思想状态。这种能力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迅速变化,对临赛前竞技状态及短期和瞬时竞技状态的形成与调控影响很大。这两类因素虽有不同,但却紧密相关。只有在这两方面因素都处于较高水平时,运动员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而这两类因素所涉及的竞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间正是早期训练阶段。如果在早期训练阶段不能保证必要的训练时间,那么到优秀运动员阶段,就无法为竞技状态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竞技状态的水平及其稳定性的关键,还在于早期训练阶段的基础打得是否扎实,是否达到巩固的动力定型。



6.3 赛前训练中竞技状态调控的时间学规律和调控模式比赛时间是固定不变的,而运动员竞技状态却是动态可变的,调好了正好在比赛时出现,调不好不是在大赛前的热身赛中过早出现,就是在大赛后出现。运动成绩的表现一靠运动员的潜能和提高训练水平,二靠在大赛中将最好的竞技状态适时地调出来。影响赛前训练时间安排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个体因素,表现为运动员形成最佳竞技状态所需时间、各竞技能力在赛前的状态、承受大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训练水平和训练年限、个性心理特征类型、生物节律周期、性别等。另一类是训练类因素,表现为训练负荷安排的特点、赛前训练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比赛规律、等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前次重大比赛的间隔时间,以及比赛的地点等。早期训练的初期阶段,比赛不是其主要任务,到了早期专项化训练阶段,尤其是专项提高阶段,少年运动员开始参加不同等级的比赛,此时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自然也成为该阶段早期训练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训练任务。运动员开始通过适当参加一些比赛和为迎接比赛进行的赛前训练,逐渐掌握赛前训练和比赛中科学调控竞技状态的能力。对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来说,竞技状态调控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只是具体安排有一定区别。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9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5:33 | 只看该作者
图3 赛前训练竞技状态调控总模式(据徐本力1994) 图3即为笔者经多年研究确立的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总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结构:



(1)大负荷应激强化训练,即在赛前训练阶段的开始,应首先给运动员机体一个大负荷强化刺激;



(2) 减量训练,即在大负荷应激训练之后,应立即安排中小负荷的减量训练,以调节机体因大负荷训练而造成的疲劳;



(3)其他因素(如营养、训练内容等)的科学调控。由此可以看出,赛前训练至少应包括“强化训练”和“恢复-诱导训练”两个大的阶段,而决不是仅仅指大赛前的恢复、诱导阶段。在此基础上,运动员的机体就可以获得最高的超量恢复,由此而形成运动员赛前的最佳竞技状态,并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优异的运动成绩。这一调控模式的负荷调控原则是:大负荷应激强化训练阶段应由量强化阶段和强度强化阶段构成,顺序为先强化量,后强化强度。强化的水平应是前低、后高。减量训练阶段则以小量、中小强度进行训练,顺序是先减量、后减强度;大负荷应激强化训练阶段占赛前训练总时间的一多半(约2/3),而减量训练则占一小半(约1/3),即“一多半冲,一小半调”。这一结构模式在中短期赛前训练中,实际是一个由不同训练小周期构成的“赛前中周期”,包括准备适应恢复小周期、加量小周期、强度小周期、诱导小周期和比赛小周期等5种基本小周期,外加在不同阶段穿插安排的“减量恢复小周期”(图4)。6.4 全过程多年训练中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反勺形”多年竞技状态动态模式的确立全过程多年竞技状态的变化也有三种方式:渐进型、渐进-突变型和跳跃型。从现代训练的发展趋势看,成年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应以渐进-突变型和跳跃型为主导,而早期训练的前期应是渐进型占主导地位,后期则可逐步采用渐进-突变型和跳跃型。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0:05:55 | 只看该作者
正常的竞技状态调控应该是开始增长很快,以后则是幅度较小的渐进式提高,到专项提高阶段时成绩提高加快,并首次达到健将级的高水平运动成绩,出现成绩的突变式上升,到专项最高竞技阶段时,竞技状态达最高水平。一个运动员全过程训练总年限约13~20年以上,如包括启蒙训练阶段则为15~25年以上。根据以上规律,笔者经多年研究,确立了一个由无专项成绩、专项竞技状态快速提高、稳步提高、快速突变式提高、稳步提高、保持或平稳下降等6个阶段构成的多年全过程竞技状态的“反勺形”动态调控模式。从跳高世界纪录创造者朱建华多年专项竞技能力(跳过身高高度)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他的多年竞技状态的变化趋势,完全符合这一发展规律。



6.5 奥运会成材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成材规律的比较分析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有明显的项目特点。陈兵、田麦久1992年研究了我国521名第23、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全过程多年训练各个界点的年龄特征。结果表明:始训年龄越早,进入地方队进行专业训练的年龄、进入国家队训练的年龄和成为奥运会选手的年龄也越早,但奥运成材期反而较短,而且退役年龄也较早。男女运动员相比,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更趋向于早熟型,因而其早期训练年龄普遍比男运动员早1~2岁,女运动员以上规律比男运动员更为突出。成为奥运会选手的竞技状态(运动成绩)多年变化规律,不论哪一类项目,相比之下,奥运会参赛选手早期训练的年龄比一般水平运动员早期训练年龄普遍要晚得多,其始训年龄绝大部分在10岁以后,而我国现在绝大部分运动员开始早期训练的年龄多在6岁到8岁,甚至还要早,因而这些运动员的成材率自然普遍较低,所反映的奥运会选手的规律正好相反。这是我国早期训练中普遍存在的“过早早期专项化训练”所造成的不正常现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骑行天下 ( 粤ICP备12077654号

GMT+8, 2024-12-23 07:13 , Processed in 0.0300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